學生工作

思想教育
位置: 網站首頁 > 學生工作 > 思想教育 > 正文

教育家精神的新時代内涵

來源:    時間:2024-10-09   點擊數:

教育強則國家強,教師強則教育強

“教師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也是最偉大、最神聖的職業之一。”廣大教師應該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紮實學識、要有仁愛之心——2014年第30個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師範大學時如此勉勵廣大師生。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四有教師”的首次論述。

信息時代為教育、教學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何科學有效地應對這樣的變化,是新時代的教師成長必須面對和赢得的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站在建設教育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高度,多次對教師提出了殷切期望。

2016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自己的母校——北京市八一學校看望慰問師生時強調,教育決定着人類的今天,也決定着人類的未來。他在與教師座談時,又提出了四個“引路人”的要求: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2023年5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關于建設教育強國的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養紮實學識,勤修仁愛之心”,對“四有”好老師再次強調。

2023年9月9日,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緻信與會教師代表,闡述了新時代教師應該具備的教育家精神,即應該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笃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态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和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家精神的論述,是在“四有教師”基礎上對教育家型教師的最新凝練,不僅明确提出了優秀教師的基本要求與條件,強調了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與特點,也為教師的培養和專業成長指明了方向。

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不同時代對于優秀教師和教育家精神有着不同的要求和闡釋。

孔子提出過“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總綱領,荀子也提出了為師之道的四個要求:“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希望教師應該有尊嚴,有威信,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有系統有條理地傳授知識,能夠通曉教材的精粗,善于闡發微言大義等。

被稱為“德國教師的教師”的第斯多惠特别強調教師應對教育事業持有無比真誠的熱愛:“真正且永不消失的教學熱情必須建立在對教師職業的熱愛之上;對教師工作的心馳神往,必須建立在對學生世界的熱忱之上。至于教學的具體形式如何,則是次要。”被稱為“教育百科全書”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在教師的個性中是什麼東西吸引着兒童、少年和青年呢?是什麼東西使他們成為你的名副其實的學生呢?是什麼東西使你的學生從精神上聯合起來,并使集體成為思想上、道德上和精神心理上的統一體呢?理想、原則、信念、觀點、興緻、趣味、好惡、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準則在教師的言行上取得和諧一緻——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靈的火花。”

教育強則國家強,教師強則教育強。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師隊伍,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前提。

如何成長為一名具有教育家精神和高水平施教的好老師呢?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成長的重要根基。理想信念,是源頭活水,是教育家成長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心有大我,就是要超越個人名利的小我,就是把個人的教育志向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聯系在一起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隻有具有強烈的理想信念、使命感、責任感,才能夠不斷挑戰困難,也才能擁有詩意的教育生活。

言為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成長的言行規範。道德情操,是境界修為,是教育家成長的行為準則。學生是最偉大的觀察家和模仿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産生深刻的影響。良好的道德情操,要求教師學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課堂、校園内外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處理好工作與生活以及自己與他人、與集體、與國家的關系中,成為一個不斷自我提升的人。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成長的核心利器。育人智慧,是方法路徑,是教育家成長的實踐工具。教育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從教師的腦袋裝到學生的腦袋,不是讓學生學習冷冰冰的知識,而是啟迪智慧,陶冶人格,塑造靈魂。教育不是用統一的标準、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方法把本來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學生培養成千篇一律的“單向度的人”,而是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懂得兒童青少年成長的内在規律。

勤學笃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成長的修煉之道。躬耕态度,是職業精神,是教育家成長的不二法門。教育家和教書匠的最大區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不斷創新的勇氣。一方面,教育有基本的邏輯,孩子的成長有基本的規律,任何一個教育家都不可能離開前人的教育智慧與思想财富。所以,教師要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學會站在大師的肩膀上進行專業閱讀,站在自己肩膀上進行專業反思,站在團隊的肩膀上進行專業交往。要樂于閱讀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樂于分享自我的成長所獲,在不斷踐行中不斷總結提升,讓一線經驗完善豐富為教育智慧。另一方面,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每個教室有自己獨特的生活與故事,這就需要教師能夠不斷求是創新,建立自己的風格、自己的體系。

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是教育家成長的情感力量。仁愛之心,是幸福之本,是教育家成長成就之根。仁者愛人。孔子曾經把“ 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仁的主要内容。因愛人,而互愛,教育從而擁有了生命的溫度。一顆仁愛之心會保證老師良好的生命狀态,會确保專業技能的正常發揮。一個厭惡教育的人,一個不喜歡學生的人,肯定不可能成為教育家。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不僅是一種前進的情感力量,能夠激發自己創造更多幸福,也是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

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成長的胸襟情懷。弘道追求,是天下責任,是教育家成長的人文底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帶走的應該不僅僅是分數,更重要的是要帶着他對未來社會的理想的追求。小小的教室,聯結的是大大的世界。學校和外面的世界應該是息息相通的,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影響着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校園的教育方式、教師的民主作風,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生活方式。教師在課堂裡面和學生讨論戰争與和平、公平與正義、人口與環境等問題,才能喚起孩子們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如果教師們整天關心的是名次、分數,孩子們的心胸怎麼能開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新時代正在呼喚新一代教育家型教師。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教師,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家精神的論述為人生方向與行動指南,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成長,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書寫教育生命的傳奇!

聯系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光谷大道122号      郵編:430000    電話:027-81978797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 3044永利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鄂ICP備14006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