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17日,我院“藝聲向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在湖北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大悟縣開展了以“鄉約課本劇,藝聲永向黨”為主題,開展助力鄉村振興的“笃行計劃”專項行動。

首先,課本選題及技術融合是頭号難題。出發前,團隊找來了中小學教材進行研讀,讨論如何把課本中的知識具象化、立體化、可視化,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親、可感。經過反複地篩選研究,确定了以小學科普類課文為基礎,打造全新的“課本劇”教學模式,緻力于講好“中國制造”的“高科技故事”。

抵達學校後,團隊成員與老師們同謀一本書,共備一堂課,在備課過程中,老師們覺得同一篇文章反複講了上百次找不到新意,在課堂創新點上犯了難。而如何實現中生代時期恐龍的複活、又怎樣讓孩子們置身于課本中的世界則成了團隊成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留給大家的時間十分短暫,面對講好“高科技故事”的難題,團隊決定在前期“‘AIGC’(即生成式人工智能)+藝術黨課”項目積累的經驗和基礎上,繼續突破新的技術壁壘。“AIGC”+課本劇的模式應運而生。本次課本劇的打造不僅結合了“AIGC”這樣的時代元素,同樣也結合了戲劇影視文學、誦讀藝術、播音發聲、即興口語表達等大學專業課知識。與此同時,團隊也策劃了諸多基礎志願服務活動。

團隊成員随即對孩子們展開了内容豐富的宣講和科普,在繪聲繪色的科普故事講堂上,隊員羅洋敏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讓既調皮又有些口吃的小胖子鄧智淳大為折服;吳雨樵、王天一等人随口說出的繞口令也“拿捏”住了這些“小調皮”。最終,數百名小學生報名參加了“AIGC”+課本劇項目。

學生有了,小朋友們如何上課又成了“另一大難”。在報名的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家中老人又腿腳不便。團隊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接送留守兒童上下學的路途。孩子們每天高興得手舞足蹈,之前嚷着要回家的“小調皮”們現在也開始喊着不要哥哥姐姐們下課,他們真正地愛上了課本劇。

課本劇的打造需要紮實的基本功。“藝聲向黨”團隊每天帶領小朋友們到操場練習晨功。運用正确的發聲方式吐字歸音,孩子們在一點點掌握發聲技巧。他們嬌小卻挺拔的身姿,成為了清晨最靓麗的風景線。
“科技+教育”為小朋友們打開了新世界,雖是一本書,卻是不同課。通過這堂課,孩子們對教材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團隊成員紛紛感慨:助力鄉村教育提檔升級,需要真正解決孩子們的實際困惑和需求。為鄉村教育注入新動能,再苦再累也值得。

鄉村教育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先導性、内源性要素,而課本教材作為教育的重要載體,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藝聲向黨”志願服務團隊利用全新的“AIGC”等人工智能技術對中小學課本内容進行了二次編創:将科技融入教學,讓課本遇見時代,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堂别開生面的公開課。

在打造科技課堂的同時,團隊師生也根據實地情況對小朋友們開展了課業輔導、才藝教學、心理咨詢、感恩教育等志願活動,緻力于在課堂和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們,在他們心中埋下了“要努力走出家鄉,更要用力回報家鄉”的種子。對于“藝聲向黨”團隊師生而言,本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必然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團隊的步履不停,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勢必讓大學生志願服務精神在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傳承下去。
